Handbuch 2:140. 1831.
≡Cassia occidentalis L. Sp. Pl. 1:377. 1753;广州植物志 322. 1956;海南植物志 2:233. 1965;广东植物志 5:180. 2003;澳门植物志 1:300. 2005.
半灌木,高1-1.5m,少分枝;枝无毛,有棱。羽状复叶长20-30cm,有小叶4-5对;托叶披针形,长0.7-1cm,早落;叶柄和叶轴均无毛,在叶柄的基部有1枚黑色、圆形而略扁的腺体;叶轴上无腺体;小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顶端的一对长6-13cm,宽2.5-5cm,向下部的渐小,基部圆,微偏斜,先端急尖或渐尖,除有缘毛外两面均无毛。花2-4朵排成短的伞房状总状花序,长3-4cm;苞片早落;花序梗甚短,长2-3mm,与花梗均疏被短柔毛;花梗长0.6-1cm,花开放后长约1.6cm;萼片5,不等大,下方1片宽长圆形,长约7mm,其余的长圆形,长0.9-1cm;花瓣黄色,有红褐色的脉纹,上方的1片倒心形,长约1.6cm,侧生的两片倒卵状长圆形,下方的2片倒卵状披针形,各瓣均近等长;雄蕊10枚,仅7枚能育,其中最下方的1枚甚小,侧生的2枚最大,中间的4枚较小,上方的3枚退化;子房密被白色长柔毛,具柄。荚果带状长圆形,长10-13cm,宽8-9mm,扁,无毛,中间褐色,两侧绿色,先端有短尖,种子间有横隔膜;果梗长约1cm。种子30-40颗。花期:4-8月。果期:6-10月。
产地:排牙山(王国栋 6958)、葵涌(王国栋 6557)、梧桐山(深圳考察队 1970),本市各地常见。生于海边草丛、山坡草地或林边灌丛中,海拔20-150m,栽培或逸生。
分布:原产美洲热带。我国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和云南以及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或逸生。
用途:全株药用,用于治疗胃病及哮喘;鲜叶捣碎外敷可治毒虫咬伤。有微毒,不可误食。